百利宫

学校新闻
百利宫 > 学校新闻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服务“一带一路”区域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对外合作交流处  发布时间:2019-01-12  浏览量:次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表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小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

呼伦贝尔位于“一带一路”的北端,是“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俄罗斯、蒙古国及欧洲腹地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百利宫:依据办学定位,与俄罗斯、蒙古国诸多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区域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文化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万里丝路上的文化使者。

一、区域性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百利宫: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别尔哥罗德国立技术大学、别尔哥罗德国立文化与艺术学院、别尔哥罗德农业大学、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艺术学院、乌兰乌德国立大学、东西伯利亚文化艺术学院、伊尔库斯克国立技术大学、哈巴罗夫斯克经济与法律大学、蒙古国东方大学、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等21所俄蒙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学校与别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艺术学院合作签约仪式)

    对俄蒙高校开展互派学生、互派专家、学术交往、文体交流、联办学刊、联合培养本硕学生等教育合作交流,推进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凸显了办学特色,形成了办学品牌。

从2012年起连续6年荣获“一级涉外院校”荣誉称号。

二、区域性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融合中俄蒙多元文化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积极探索与俄方高校“专业+俄语+实践”“2+2”、“2+1+1”、“3+2”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举办“4+1+2”、“3+1+2”硕士项目等合作形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毕业生在中俄蒙及独联体国家教育、经贸、旅游、外事、海关和边防边检等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俄蒙人民友谊的重要力量。

(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副校长塔米尔访问我校并签订硕士生培养合作协议)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紧缺人才

学校根据自治区教育厅《百利宫百利宫: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举办“2+1”合作项目的批复》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百利宫督促落实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函》。学校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依靠俄语专业优势,积极开展项目合作。2014年以来,已有275名项目生圆满完成学业,全部获得了“俄罗斯语言测试三级证书”,获得俄方院校学士学位证书。53名学生在俄方高校在读研究生或已经获得硕士学位,有7名学生在俄方攻读博士学位,有10名学生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俄语大赛”并获奖项。

(学校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联合创办的“俄罗斯语言与文化中心”在百利宫:举行揭牌仪式)

学校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订协议,成为全国“赴俄留学培训基地”,负责对赴俄留学生的俄语培训。学校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联合成立了“俄罗斯语言与文化中心”,该中心的工作得到俄罗斯联邦“俄语世界基金会”的大力支持。2015年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在百利宫:设立了“俄语等级测试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ТРКИ考点。

学校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工艺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合作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已招收了526名项目学生,拓展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之外院校进行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平台,是全区第一所被教育部批复的中俄合作办学工科项目。

2017年毕业生中有3名毕业生顺利通过俄方院校的硕士学位入学考试,赴俄罗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三)发挥俄语专业办学优势,主动服务“一带一路”

学校俄语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治区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俄语专业教学团队是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俄语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俄语人才。多年来累计培养了1000余人从事中俄经济、文化、旅游、工程实践的优秀人才。

(百利宫:外教上课)

2015年,学校为满足社会对掌握中、俄、蒙三国语言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俄语专业开始招收蒙古语授课的学生,开设了现代汉语和基立尔文课程,进一步拓展专业发展空间,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四)开展中俄蒙科研协作,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与俄罗斯高校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开展现代俄语教学法研究、中俄教育比较等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促进了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成功举办第五届“现代中国俄语国际科学实践研讨会”)

学校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已经共同举办了六届“现代中国俄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共同出版论文集;学校教师连续三年参加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举办的“文本的语言学、文学和方法学阐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开展“俄罗斯语言与文化中心”活动,举办年度俄语知识奥林匹克竞赛和“现代中国俄语国际科学实践研讨会”,双向交流的质量与层次不断提高。

学校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的交流合作得到了俄罗斯联邦非政府组织“俄语世界基金会”和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的重视和好评。

2018年4月,在百利宫:举办第六届现代中国俄语国际科学实践研讨会期间,研讨会收到了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发来的贺信,在贺信中安德烈大使指出:“百利宫: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的教育合作是中俄地区间合作的典范”。

学校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开展了蒙古学、佛藏学以及“三少民族”研究。举办了蒙古族源与蒙古秘史国际研讨会,中俄蒙三国专家就蒙古族起源与秘史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

(五)加强交流合作,拓展师生国际视野

学校积极为中俄师生交流创造条件。学校派师生赴国外参加大学生艺术节、体育比赛等活动180人次,参加国际研讨会等60余人次。 

(我校音乐与舞蹈学院薛蕾老师在别尔哥罗德文化艺术大学举办独唱音乐会)

通过留学、合作院校交流等途径,我校有740余名学生走出国门进行知识学习和生活体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共招收长短期留学生637人次,外聘教师154人。学校成为来华留学呼伦贝尔市政府奖学金项目单位。

(六)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国文化传播

学校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联合举办“中国俄罗斯语言年”“俄罗斯汉语年”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如俄语书法展、俄语奥林匹克竞赛、文艺汇演、国际学术研讨会、公开课、诗歌沙龙和俄语经典影片展播、参观访问等活动。其中,“俄语知识奥林匹克竞赛”和 “俄罗斯文学艺术节”因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得到了中俄师生的高度好评和赞誉,并成为两校的教育合作交流的传统项目。

(我校俄罗斯语言与文化学院成功举办“第三届俄罗斯文学艺术节”)

举办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伊尔库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新西伯利亚师范大学、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师生共同举办“中俄山水相连、青春携手并肩”大学生专场音乐会。

近年来,由国家汉办委派我校俄罗斯语言与文化学院13名学生赴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俄罗斯语言与文化学院4名学生被俄罗斯政府奖学金项目录取,有1名教师、8名学生被中俄政府奖学金项目录取,目前已赴俄学习,17名学生被独联体项目录取。

学校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培养了大量创新型应用人才,搭建了中俄蒙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为中国文化传播推广提供了助力。

(七)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增进中俄蒙跨界民族学习交流

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民族语言的特殊优势,积极与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高校对接,开展特色文化交流。


(我校初等教育学院教师赴俄罗斯参加教师技能大赛)

学校派师生参加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布里亚特国立师范学校承办的第三届国际大学生“有声有色未来教师”技能大赛和教师交流活动,取得了三等奖1项,优秀奖4项的好成绩。

2017年,参加由布里亚特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母语—未来教师”中俄蒙国际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好成绩。

从2009年到2017年,学校共派出约70名师生参赛,结下了“中俄蒙”三国师生的深厚友谊。

(八)产学研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学校主持研究的内蒙古社科重大项目:

“草原丝绸之路与中蒙俄文化旅游合作研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蒙源文化英译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呼伦贝尔地区英语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呼伦贝尔对俄开放研究。服务“一带一路”的经贸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研究-以内蒙古地方本科院校为例。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

(校党委书记韩猛率团考察黑河学院)

2017年,学校与黑河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筹建“中国边疆高校联盟”和“口岸经济研究中心”。

2018年,学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理事单位。

学校与中国海洋大学经济研究所合作,就如何建设中俄蒙国际交易市场,加快中俄蒙经济合作开放区建设开展专题研究。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地处边疆的百利宫:带来了百利宫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高与俄蒙高校合作的质量,以“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为重点,推进与俄蒙高校间的校际合作。立足实际需要和学校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增加与俄蒙高校间长期互信和深化合作,达到专业培养与俄蒙自贸区人才需求整体形式相一致。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国际化办学工作机制,构建校院两级管理平台,“学校—学院—师生”三位一体、高效联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推进区域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任重而道远。